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博节度使田悦自称魏王,将“魏州”升改为“大名府”,“大名府”名由此开始,也开创了“河朔三镇”以其强大的军事势力与唐王朝对抗的局面。其中魏博(今大名)居河朔腹心,为三镇之首,一度成为北方藩镇割据的首府和中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藩镇文化”。
在大名5000多年文明史的进程中,作为黄河以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就长达2000年,其中两次为都,七为陪都,长达130年之久,奠定了大名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成就了大名以“北方重镇”“畿辅八府”之首。
“大名有五个清晰的文化体系,藩镇文化、运河文化、石刻文化、红色文化、民族宗教文化,除此之外大名府城特色的建设理念也是大名府‘魂’的最好彰显。”“大名府城在建设理念上彰显了天人合一的规划观念、遵循了周礼的营建思想、具有风水独特的龟背城形制。”大名古城中间高,四周低,十字大街中心原点似龟背,向四方轻舒缓降。街巷结构严谨,形状规整,主次分明,构成棋盘式方格路网,城楼、牌楼、衙署、书院、庙宇、古宅旧第、教堂等建筑井然有序状若龟壳,构成了丰富的街道对景,形成了优美的视线通廊,整个城市呈现十足的理性和有条不紊的秩序。城南门下有一暗沟通往外河,恰似龟首。中国古代城市营建方面,以龟为原型的城市多是平面构图为龟形,以立体空间的角度构思龟形城市,大名是特例。因地处黄漳溢域,特有的地理位置,让宋明两代故城毁于洪泛,历经9朝1042年的文明被埋入泥土。省内外文物考古专家和国家大运河申遗专家组断言:这是一座可震惊世界的埋在地下的巨大文物文化宝库,也是600年繁华和战火相伴的宋王朝唯一存世的古都城。特别是它由运河而兴而盛的历史,位居东西南北大运河枢纽并把大运河历史推延到春秋战国时代的价值,在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名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后,名誉的背后是责任,将一如既往地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好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有众多名人贤士曾来大名府治政安邦。单就宋朝,就有寇准、王钦若、吕夷简、韩琦、欧阳修等名臣在这里相继供职。《水浒传》中,蔡京的女婿梁世杰梁中书镇守于此,手下天王李成、杨志、等强将如云。卢俊义、燕青出身此地。《水浒传》里的卢俊义就是大名府人氏;另外还有《水浒传》中的“大闹大名府”也是发生在这里。